茶,是台灣人生活中最常飲用的飲料,茶葉也是從古至今,台灣為之稱道的農產品。不論是手搖杯飲料或是瓶裝飲料,茶品皆佔了市面上非常高的比例。如此高頻率飲用茶的台灣人,卻不見得瞭解常見「綠茶」、「青茶」、「烏龍茶」、「紅茶」的異同。大學PLUS的協同主持人、台大園藝系張育森老師,對台灣茶及品茗有相當程度的研究。最後一次的加加酒聚會,張老師為我們帶來「茶樹的啟示與品茗體驗」。
茶的用途
張老師介紹,植物學分類裡的山茶屬,約莫有250種,我們平常「飲用的茶」是同一種,而苦茶油、觀賞用的山茶花等,皆屬於不同種。飲用的茶樹,又分坐兩個亞種,分別是小葉種的中國茶樹及大葉種的阿薩姆茶樹。至於茶會有「紅茶」、「綠茶」種種分類,是由茶葉的發酵程度不同而分。例如「文山包種」及「凍頂烏龍」是同一個茶菁,不過做茶的方法不同。
茶的發現
茶最早出現在傳說中,是來自《神農氏本草經》中的「神農嘗百草,日遇七十二毒,得荼(茶)而解之」,亦有《茶經》記「茶之為飲,發乎神農」。除了神農氏外,中國歷史上的六朝也有達摩與茶的故事。傳說中,達摩一心修禪,發誓九年不睡覺,但有一次不小心睡著了,一氣之下把自己的眼皮割了下來,一片往東丟、一片往西丟,後來東邊長出了大葉的茶樹、西邊長出了小葉的茶樹,爾後達摩想睡時,只要摘茶樹的葉子嚼食,即睡意全消。從傳說故事不難發現茶的特質,若由歷史記載來看,人類利用茶樹的歷史約莫有四千至五千年之久,其中雲南古濮人是最早開始利用茶的族群,他們吃茶葉、茶花,當地擁有三千兩百年歷史的茶樹「茶王之母」是雲南鳳慶栽培型古茶樹的代表,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茶樹。
茶的變遷
唐朝以前,人們多以「煎飲」。唐後,對於茶的加工有更詳細的記載,茶的工法也較精細,例如開始用「蒸氣殺菁」製作緊壓型綠茶(或稱作團茶)。到了宋朝,茶由藥用、解渴、治病轉為藝術欣賞,並舉辦「鬥茶」評等優劣,也講究水質、火侯、用具等。明朝時,茶葉的製造工藝改變,原有「蒸菁」可得綠茶、白茶,明朝則發展出「炒菁」可得「黃茶」、「青茶」、「紅茶」、「黑茶」等。
茶的品嚐
張老師接著說明品茶活動的茶種,依發酵程度由低至高分別是綠茶、文山包種茶、金萱茶、凍頂烏龍茶、紅茶。首先完全無發酵的綠茶,香氣屬菜香;文山包種茶,香氣為花香;金萱茶、凍頂烏龍茶的味道漸漸偏離自然茶香,帶點果香氣;紅茶除了一般帶有熟果花香外,唯有經小綠葉蟬吸食後的茶樹,才能產生帶有蜜香的「蜜香紅茶」。張老師指導大家,品茶的順序是「先聞茶香」、「小口啜飲」、「大口喝茶」、「再聞杯底」才是完整的品茶流程。
本學期三次的加加酒,從關心台灣農業發展的精釀啤酒商禾餘麥酒,瞭解到復育台灣穀物的艱辛;到關注資源循環議題的循環經濟,明白原來我們造成了那麼多的浪費;最後是台灣茶知識與品茗活動,體驗茶文化之豐富。有酒、有茶、有知識,加加酒活動的目的即是帶給大家一個輕鬆的氛圍、知識交流以及教師與夥伴間的暢談。明年度仍然會有加加酒活動,讓我們一起期待,明年會有什麼有趣的主題與好吃的食物吧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