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【加加酒】加加酒續攤——循環經濟

    你聽過循環經濟嗎?
    你可能聽過「綠色經濟」、「永續發展」,也習慣透過資源回收、減少使用一次性物品來實踐環保的概念;不過,資源除了在消費終端回收再利用,或是成為廢棄物被掩埋焚燒,造成環境負擔外,有沒有可能早在產品設計階段就開始思考「零廢棄」的可能?讓產品從製造到使用的每個環節都盡量降低廢棄物的產生呢?這正是最近吹起的「循環經濟」風潮所鼓吹的概念;從搖籃到搖籃,廢棄物一個都不能多。

    大學PLUS計畫中的跨領域教師交流聚會——「加加酒」第二場邀請到循環台灣基金會的溝通行動專員劉李俊達,跟教師、助教與社區夥伴們介紹「循環經濟」!

    講者,循環台灣基金會專員劉李俊達

    每個台灣人每天用掉31公斤的資源!重新思考資源「循環」的可能?
    循環台灣基金會是由台灣幾位企業家聯合創立,致力於政策倡議、宣傳及教育「循環經濟」概念。活動一開始,講者首先提問:台灣人每人每天用掉多少資源?有些人猜五公斤、有些人猜十公斤,實際上依據2017年國家層級物流指標公開成果,每個台灣人每天用掉31公斤的資源。講者以手中的智慧型手機舉例,一支200公克左右的手機,卻需要使用200公斤的資源,小小的物品足足使用了1000倍資源,資源使用量遠超乎大部分人的想像。即使在高度落實資源回收政策的台灣,也只有15.9%的資源得以循環利用。為什麼有那麼高比例的產品無法回收呢?講者以餐會使用的紙盤為例,紙盤的材質含有一層塑膠,回收時必須先將塑膠與紙分開,又台灣只有一家工廠有將塑膠與紙分開的技術,回收後的紙會製作成金紙,金紙焚燒後,變成溫室氣體,資源即無法再次利用。為避免這樣的結果,必須從產品設計時就須考慮如何有利於資源循環。

    講者接著說明,資源無法循環利用的問題根源是所謂的「線性經濟」,例如石化能源從「開採」即開始產生廢棄,緊接著「製造」亦產生廢棄,變成「產品」到消費者手中,使用過後的產品一部分被回收、也有無法回收的廢棄,產品從生產到使用的過程,只有末端的消費者會做資源回收,即使回收了,僅有部分的資源能夠真正再次利用。再者,現今的產品設計,廠商為了使消費者重複購買,縮短產品壽命,例如世界上其實有一顆已經使用100年的燈泡,但現在市面上的燈泡壽命卻只有1000小時,這樣的產品設計事實上是「計畫性淘汰」,廠商得以不斷從中收益。

    參與教師及社區夥伴

    兩種蘋果,命運大不同
    暸解產品設計的問題之後,講者再舉「蘋果」為例來說明循環經濟,一顆蘋果被攝取進人體裡面,經過消化吸收、被排洩出來,再次回到大自然中,這是生物循環。然而,蘋果手機使用後,若能依照循環經濟的概念,廢棄的產品可以如同器官捐贈一樣,將各種原料給需要的產品繼續使用下去,並不是所有製造都使用新原料,達到真正的工業循環。

    講者回應參與教師的問題

    如何落實循環經濟?以服務代替產品、高價值循環、系統合作
    承上所述,講者帶出了循環經濟第一個重要原則——「以服務代替產品」,例如在阿姆斯特丹的史基浦機場就使用了這樣的服務,燈泡公司飛利浦負責規劃、安裝、保養維修、升級系統,使用者(機場)購買「照明服務」而非「燈泡」本身,使用者最多省下了60%的維護及電力費用,亦不需大量的採購設備的費用,廠商也可以長期紀錄產品使用的過程,做為往後產品研發、保養的資料。

    循環經濟的第二個重要原則——「高價值循環」,其意涵是產品從製造到使用過程中,最高價值是產品經歷商業模式時,透過維修、翻新或再製造等,讓產品在使用後能一直回到商業模式,讓產品持續維持在高價值。以DESKO辦公桌為例,該廠商販售全新的辦公桌給使用者,以押金的方式保證買回,使用者使用後買回翻新,再以更低廉的價格銷售給二手使用者,持續這個循環下去,不僅使資源能夠持續利用,廠商及消費者間也能維持售後服務的長期關係。

    循環經濟的第三個重要原則——「系統合作」,從不同的系統間找出合作的可能。例如阿姆斯特丹是個系統合作的循環城市,盤點診斷城市中的物質流,找出兩個優先價值鏈,接著預估經濟與社會效益,再訂出合作方案。高雄的中鋼就有非常出色的例子:將製造過程的蒸氣銷售給需要蒸氣的產業,一年有3億的商機。簡而言之,A工廠得廢棄物可能會是B工廠的原料。

    循環經濟從日常生活開始
    講者介紹完循環經濟的概念之後,與會的搜奇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朱倩宇分享,在美國看到一個類似循環經濟概念的例子:停車場的大量照明設備,從傳統的持續開燈,改為感應式開燈,亮度也從原本的100%改成全面20%,更改後一年的照明費用僅剩1/5,講者回應,如此改成自動式的例子,若在感應器加入檢測、紀錄維修等,會帶來更大的效益。

    社區夥伴、搜奇股份有限公司朱倩宇執行長分享

    社會系的吳嘉苓老師、大學PLUS計畫的協同主持人張聖琳老師也呼籲,學校的採購更應該採納循環經濟的概念,希望往後的採購時能找到合乎循環經濟概念的企業,或者學校財產的淘汰制度應該更彈性,視物品使用狀態而不是使用年限淘汰。老師強調,社會責任不只是走入社區,在學校內也能落實。

    PLUS計畫協同主持人張聖琳老師分享

    講者總結,都市是所有線性經濟的集合,我們需要一個新的方法來思考、新的商業模式,以及法律制度更新,來執行循環經濟概念。台灣很早開始即有補貼資源回收責任的規定,若產業產生廢棄,必須繳交一筆錢,補貼尾端的資源回收處理產業。現在政府更推動的5+2產業創新計畫,以兩大概念:「循環經濟」、「新農業」作為所有產業創新的基礎,如何在都市裡將資源循環利用是現代重要的課題。
  • You might also like

    沒有留言:

    張貼留言

技術提供:Blogger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