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【循環城市側記】打造日常革命:資源再利用如何點燃循環經濟?

    撰稿人:張浥雯

    臺大大學PLUS計畫與C-lab合辦「循環城市進行式:快閃城事」,透過快閃展覽(Pop-Up)形式,期待觀展人體驗從日常生活中實踐循環概念的可能性

    鬧鐘響起、你一臉疲倦的與棉被說再見,隨即打開衣櫃掃視今天上班要穿的衣服、抓起前天晚上準備好的三明治與牛奶。臨走前你巡視了客廳的貓砂,摸摸你的小貓道別。一天如是開始,這些日復一日的生活軌跡看似平常,卻同時也是週期性消費與浪費的來源。然而這在一群年輕人的手中,卻成為創業的立基,他們從生活中發現問題、關注資源再利用與循環的問題,分別自衣物、吃食、寵物貓砂三個面向著手,開啟了意想不到的有趣旅程。


    一場從衣櫃開始的微革命:衣服圖書館


    「衣服圖書館」的誕生起因於一群臺大女生先在女生宿舍開啟了「共享衣櫃」的交換活動,目前已經在臺大、輔大成功地辦過幾次實體衣櫃的交換活動,並正在跟政大與國北教的共享衣櫃洽談

    想像過嗎?在臺灣每年有1500萬件的二手衣被丟入舊衣回收箱,而其中60%如同垃圾遭到燒毀,造成我們不斷購買新衣的「快時尚」潮流,伴隨的是更多舊衣遭到丟棄。脫胎自臺灣大學「社會組織創新與設計」課堂的大學生,意識到舊衣無所去的問題,從而開啟了一場從衣櫃開始的微革命。

    「衣服圖書館」於焉誕生,一群臺大女生先在女生宿舍開啟了「共享衣櫃」的交換活動,讓不穿但品質良好的衣物,整理後能有機會再次被青睞。無論是「典雅飄逸的雪紡不規則背心」、「適合火辣約會的艷紅長裙」,都可以在不花一毛錢的狀況下,自帶衣物交換取得,而半年內共享衣櫃也獲得交換出400件的佳績。

    然而一件衣服乘載的絕不只是表面布料與圖案而已,衣服圖書館為了改變二手衣的形象,他們製作了「故事小卡」,邀請捐贈者寫下這件衣服的前世今生,以及他們拋棄這件衣服的理由,或給新主人的話。他們也主動出擊,透過每周一篇的故事採訪,將衣服與人的連結找到了更具溫度的強化,每一件衣服就如同一本書般,有著自己精彩的過去,等待下個主人的開啟的契機。

    你的衣服不只是你的衣服:拓點與各式嘗試


    除了在臺大、輔大成功地辦過幾次實體衣櫃的交換活動後,團隊目前也進行政大與國北教的共享衣櫃洽談。實體交換的運作之外,衣服圖書館負責人洪于捷說明:「希望未來能打破籓籬,將二手衣的資訊上網公布,讓更多有需要的人進行交換。目前APP已經在籌備中,預計十月能夠上架和大家見面。」屆時透過代幣與平台的設置,讓買賣家能夠最短時間找到最合適的衣物,而線上廣告收益也可以作為團隊的資金所需。
        
    「以換代賣」的生活革命,除了藉由網路的觸及率擴展,也可以於現實生活與其他社會企業、非營利組織合作。例如與臺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合作,衣服圖書館使用街友們訂製的衣櫃,協助展示及交換活動進行。有故事的衣服讓資源更有效地流通,更重要的是促使我們回頭思考、需要與想要間的平衡,想像並實踐購買與丟棄間的第三種選擇。

    不只是Pick up 也是Level up:扌合生態廚房


    扌合生態廚房是一個化腐朽為神奇的地方,「扌合」合體便是「拾」字,他們自言:「我們拾回可能被浪費的好食材,發揮美和創意,做出滿足視覺與味覺的料理。」

    在「循環城市進行式:快閃城事」的攤位上,扌合(音手和)生態廚房的創辦人黃尹宣與幫手們,正忙著布置由三個顏色作為主視覺的展區,分別由地瓜葉的綠色、紅蘿蔔的紅色、地瓜籤與花生醬的黃色組成,展區「食物三原色」亦分別擺放了不同款好吃的剩食甜點,例如胡蘿蔔蛋糕或是地瓜籤餅乾,吸引參觀者的目光。

    扌合生態廚房是一個化腐朽為神奇的地方,「扌合」合體便是「拾」字,他們自言:「我們拾回可能被浪費的好食材,發揮美和創意,做出滿足視覺與味覺的料理。」這裡主要的食材來源是即期、食物分級後的「格外品」,或是不受歡迎的醜蔬果,再加上友善環境的正品,撞擊出難以想像的新滋味。熱愛做甜點的黃尹宣本身就喜愛自然,關注友善環境,留意到生活中每天都有大量的食材浪費的她,動腦思考如何將「剩食」改造成別出心裁、廣被大眾接受的甜點,而粉絲專頁上的留言也給予了他的手藝與巧思高評價,例如:「這是我吃過最好吃的蛋糕,最令人難以相信的是竟然用剩食做的。」

    從改變日常中食物浪費的問題出發,黃尹宣藉環境圈與餐飲界的人脈獲取剩食,再將它們改頭換面、身價翻倍。出品的食物總會清楚寫明所有成分,標出格外品與正品,再簡易寫出格外品的提供者,讓消費者能夠知道自己吃下肚的東西的構成,也藉此推廣剩食,顛覆過去認為「剩食」是品質不佳、趨近腐壞的概念。

    透過食物分享自然與人的故事


    扌合(音手和)生態廚房的創辦人黃尹宣本身就喜愛自然,關注友善環境,留意到生活中每天都有大量的食材浪費的她,動腦思考如何將「剩食」改造成別出心裁、廣被大眾接受的甜點

    扌合生態廚房目前除了黃尹宣,只有一位小幫手,可說人力相當有限;也因剩食來源並不固定,商品也無法定時定量推出,但他們仍用心針對不同客群,設計了不同層次的服務或活動。「格外品再創」不僅是商品的販售,而更是有機、公平貿易、友善環境的推廣集合。若販售對象是單一客戶,除提供一般禮盒、整模蛋糕,也集中在「無包裝的推廣促銷」上;而針對廣泛受眾,則是藉著外燴服務和市集活動觸及人群;同時,他們也致力於舉辦與不同領域的環境、再生、設計、手作活動,給予軟性的體驗教育,讓剩食在臺灣可以被廣為人知,對剩食的想像也可以更多元。

    食物乘載著大自然與人交會的故事,不輕易捨棄在現今販售制度中「不合時宜」的食材,除了落實環境的友善、資源再利用,更是生活中對於公平正義的具體實踐。

    讓你照顧貓,我們來照顧地球:Meowshroom循環貓砂


    自臺大創創學程的一群學生們,透過不斷實驗、開發,運用巧思將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的廢棄菇包,製成有機循環的貓砂

    菇類是臺灣人桌上常見的菜餚,但你知道菇類採收後,伴隨著每年22萬噸的廢棄菇包嗎?所謂的「廢棄菇包」指的是香菇培養的基座太空包,裏頭填充木屑、棉絮、米糠、粉頭等提供菇類養分的材料。但經過幾次採收後,這些廢棄太空包,因處理程序需三個月以上,越來越少業者願意接手。而它們可能任意漂流至河流、海洋中,塑膠成分被河、海中的生物誤食,形成生態的一大隱憂。

    但來自臺大創創學程的一群學生們,透過不斷實驗、開發,運用巧思將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的廢棄菇包,製成有機循環的貓砂。他們到有「菇鄉」之稱的臺中新社菇農處與有機肥料廠,蒐集原料後經持續的產品試驗,經過「破袋→烘乾→粉碎→造粒」過程,以在地原料變身為循環貓砂。神奇的是,貓砂並非菇包的最後歸宿,當這些貓砂使用完,便由貓中途團隊回收,進而製成有機肥料,供給給需要的農戶,踏上永續的奇妙旅程。

    循環經濟進入生活


    「Meowshroom循環貓砂」團隊透過多層級應用的生物性材料循環,讓消費者能夠因認同產品,進而改變消費習慣、深植永續循環的觀念

    循環貓砂不只讓菇包能進化再利用,也回頭改善過去貓砂原料多仰賴國外進口的情形,加上現有礦物砂粉塵多、不環保,但環保砂又因除臭力不足,導致貓咪本身不喜歡的現況。循環貓砂的誕生,可說確實為兩個產業的問題提出環保又創新的解方,這群現進駐臺大車庫的年輕團隊,透過多層級應用的生物性材料循環,讓消費者能夠因認同產品,進而改變消費習慣、深植永續循環的觀念,也因為串聯循環圈成為了其他同業的標竿。

    從農地而來的,再回到農地裡去,循環貓砂證明了生物循環不但能落實友善環境,還能促進優化產品的誕生,成為邁向共好生活的一種選擇。

    最後,讓我們將時間再次調撥到今天的初始。一樣的鬧鐘響起,你離開溫暖的棉被堆,打開衣櫃選出昨天換到的二手衣,搭配原本自己喜歡的褲裝;接著抓起由即期麵包和醜蔬果製作的三明治,臨走前快速幫貓咪換上新的循環貓砂,貓咪開心的喵了一聲與你說再見。你關上門,開始一天未知的旅程,如同你下班後將再回到家裡,生活中所有的消耗使用,也將踏上永續循環的旅程,以不同的面貌出現在生態圈中,周而復始,生生不息。
  • You might also like

    沒有留言:

    張貼留言

技術提供:Blogger.